第018章 重整旗鼓
尤幽和文雯提议去人民公园玩,子吟却带她们来到了可园。
东春可园,位于东春市春城区博厦村,是岭南私家园林。与南德清晖园、新禺余荫山房、金山梁园,合称南方近代四大名园。
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创建人张敬修,官至西江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南方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
可园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书斋,艺术地揉合在一起,成了南方的一处名胜古迹。
在三亩三(2204平方)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可园布局灵巧,构图清新,园景幽致。园内古建筑高低错落,层楼叠阁,廊庑萦回,亭台点缀,叠山曲水,极尽园趣。
可湖与可园,碧水丹亭,秀美可人。昕园又是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文化内涵丰富。可园蕴秀,寓意了可园,秀丽的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
子吟领着他们两个,边游玩边讲解可园的历史,听得她们一楞一楞的,满眼都是都是敬佩和爱意,尤幽更是一脸的痴迷。
拍完了一个胶卷,他们也走累了,三人坐在美人靠上,子吟叹息道,“我可能马上就要失业了,还不知下份工作在哪里呢。”
“怎么,你不想干了?”文雯抢先问道。
尤幽关心的看着子吟,“是不是找到了更好的工作?”
“都不是的,是我老家的弟弟和妹妹来找工作,在编辑部住了几天,主任太不高兴。”子吟把自己的事情,大致说了一下。
“这有什么关系,现在的老板,没有一个是有人情味的。只认识钱,十足的死牛木马,榆木脑袋。”文雯嘟着小嘴说。
“哎,不用急,文雯,你不是看了《东春市报》上,有一家新办的报纸招聘呢?我看你去准没问题。”尤幽爱屋及乌,总是留意这方面的事情。
“真的?那我得去试试。”子吟犹如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是的,好像就是前天的报纸,是一家叫什么《消费者报》的报社。”
“好的,反正在这里失业和就业,就像人的吸气与呼气一样,稀松平常得很。像你这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还怕找不到工作?”尤幽倒是口气轻松,根本不知道,子吟在找到这份工作之前的艰辛。
到了这个地步,已是明知山有虎,也向虎山行时候。倒是尤幽越来越对他情意绵绵,令子吟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东春理工学院,是改革开放后的杰作。岭南以北的人,把岭南叫做文化沙漠,也许是没有错。在一些朝代里,这里还是流放之地呢?
以前的东春,比内地更穷,文化方面比起内地,可差得太远了。现在有钱了,除了盖楼建工厂,文化这件外套还是要披的。
理工学院占地面积有三百多亩,建造得富丽堂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环境十分优美。
学校招生还不到一年,校园里的建设,还在做着扫尾工作。
见到《消费者报》的社长兼总编辑郑宇时,子吟心中有了八分把握,感觉自己能够,应聘上记者或编辑。
郑宇本来是理工学院的教授,这次受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市消费者协会委托,以理工学院的名义,筹办《消费者报》周报。
子吟见到郑总的时候,人员基本招齐。但看了子吟的文凭和履历之后,郑总有了些许犹豫。他马上见缝插针,说可以做记者,不拿底薪,只拿提成工资。
郑总一听,这样最好,因为他所招聘的编辑记者当中,还没有一个学新闻的本科生。而且又是江南师大,名牌学校毕业的,既然自己这样提出来就更好。甚至还鼓励他,只要好好干,机会还是有的。
子吟心中十分清楚自己的底子,只要能混进去当记者,什么都好说。虽然从写作上来说,就算是正规科班出身的本科生,他也不放在眼里。但他从来没有接触过报纸,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根本就是一无所知。
无论如何能够有一块堂堂正正的阵地,打上《消费者报》记者的头衔,也是够威风的了。何况,记者是无冕之王,吃香的喝辣的,就是以后回到了家乡,谁敢小觑自己?他就是想尽办法也要挤进这块阵地。
很顺利的进驻了《消费者报》报社,并很快拿到了正式的记者证。蓝底金字,封皮上方,是国家地图示意图,下面是“记者证”三个鎏金大字。里面照片、公章、钢印,一应俱全,煞是像那么回事。
虽然说穿了,不过就是个拉广告业务的料,但此一时彼一时,不可同日而语。子吟自觉身价扶摇直上,不再像在《深南青年》那段时间里,只能偷偷摸摸。现在,可以名正言顺的亮出自己的“派司”。
报社已经有了五、六个编辑,两、三个记者,而且还在陆陆续续的进人,看上去很像一个正规的报社,还有点兴旺繁荣的景象。
子吟又找郑总长谈了一次,关于提成工资的具体提法问题。因为不拿底薪,还不管吃的,这就没有一点保障,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郑总说,提成20%,并提出了广告,目前八折优惠。子吟马上紧跟了一句,如果拉到了不打折,或者超出打折的广告,比如九折的广告,那又怎么样?是不是报社要把这个考虑进去,给拉广告的一点鼓励?
郑总对这方面也许很陌生,还没遇到过这样的事,考虑着没有马上答复。
子吟马上述说,不拿底薪不管吃喝,在东春生存的艰难。况且,能不能拉到八折以上的广告,还是个未知数呢。
我看就这样,能拉到就归自己。反正报社预算,是按八折计算的。加之这样更能提高,拉广告的积极性,大家都有益处。
郑总到了同意的时候,都没有真正弄明白,这其中的含义。到底拉成了八折以上的广告,多少归广告人,他也没有搞清楚。
子吟又采取了拉广告的手段,双方签下协议。这在整个报社就他一人特殊,以后进来的人,一律按20%计算,超出部分,也不会再有什么优惠。
后来,子吟知道后,心中觉得好笑。而郑总也找到子吟,郑重其事地交代他,切不可将我们,双方的协议捅出去。
子吟安排了如杰进了厂,心无旁骛的开始拉广告。在出去拉广告之前,子吟并不着急,有了住的地方,吃饭不是什么大事。
每个月交三百块钱的伙食费,报社先垫出,以后在广告提成里扣除。
这个措施很得人心,子吟解除了后顾之忧,便一头扎进学校图书馆,开始做案头工作。因为,这次又换了个全新的阵地,杂志变成了报纸。面对的不仅仅是招商引资,消费的概念更广泛,包罗万象。
因此,他认真的看报纸杂志,研读有关消费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一些与消费有关的论著。了解消费者协会的职能,工商部门对消费者产品的管理,及处罚条例,企业的广告与消费者的关系等等。
同时,子吟还专程跑到东春市图书馆,对新闻类专业类的书籍,进行了浏览。花血本买了一套有关新闻、编辑、传播、营销、广告方面的专著。晚上一个人看到凌晨,读书笔记写了几大本。
子吟全身心地投入,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不知疲倦的遨游。艰苦卓绝的付出,使他的的眼光越来越犀利,看问题一矢中的,思考问题愈发缜密。他感觉到自己可以洞悉一个人的心理,判断出他们的需求。
外人根本看不出来,他只是个高中毕业生。就连他自己也认为,比刚出来时,那个懵懵懂懂的自己,简直若判两人。
半个月后,子吟初战告捷。在报纸出版还遥遥无期的情况下,率先拉到一个,一万六千块钱的广告,在报社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跟子吟睡上下铺的是西江的弘达,在报社做编辑,两人很谈得来。相处半个月,交情也慢慢的深起来。
报社做编辑的除弘达外,都是江南人。因为郑总是江南衡江人,大家从语言、风俗、习性、吃食等方面都很相近。特别是都爱吃辣椒,每次餐桌上,总有人自带辣椒犒劳大家,还真有点家的感觉。。
报纸七月一日正式出版,第一期报纸大家都很关注。希望尽快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报纸,是个什么样子,心中充满了期待。
就像一个将要做父亲的人,看着老婆肚子里的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却急着想知道,孩子到底长的什么样子一样。
子吟更是心急,因为,不仅有他拉的整张报纸,惟一的广告。当然,不收钱的友情广告会有很多。同时,还有他写的几篇文章,有一篇是自己,亲自动手写广告公司的文章,他还从来没报纸上发过长文章呢?
其余两篇均是从图书管里所获,当然经过了改头换面,就连文章的作者,也未必能够看得出来,自己的文章已被剽窃啦。
自己写的那篇文章,刊登在报纸头版,并署上本报记者游子吟的字样,所以他格外着急,就想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
报纸如期而至,浓郁的油墨香味,清新扑鼻,各方面的反应都很不错。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报社上下一派欢欣鼓舞。
报社全体员工大会,郑总在会上表扬了几个人,子吟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重点表扬。报纸出来后,子吟写的文章,也受到了一致好评。
负责广告部的杨帆,私下里跟他说过,很多报社方面的内幕,把他当成了自己人似的,并和编辑部的几个编辑,关系也不错。
因为,子吟写的文章,几乎连标点符号都不用改动,字还写得漂亮。加之,子吟为人也不错,和大家都对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