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思考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与其任由宰割不如铤而走险,用刀剑杀出一条血路,或许能绝处逢生,否则将必死无疑!
公元一四零二年、即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终于造反了。他采纳谋士道衍的建议,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以“靖难”之名,率领二十万大军(实际只有十二万),从北平府出发,以世子朱高炽为先锋,一路上旌旗蔽日、剑戟如林,浩浩荡荡杀奔京城南京而来。
燕王造反的邸报传来,朝廷上下一片惶恐慌乱。
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终于在此时显现出来了。当建文帝环视金銮殿上的文武百官时,他十分惊讶地发现,他很难找出一个真正能领兵打仗的将领去对付朱棣。于是,他只好矮子之中选高子,任命李景隆为“扫逆大将军”,率二十万大军渡江迎战。同时向全国各州府发出“勤王”诏令,令各地驻军部队沿途拦击“叛军”。
然而,李景隆是个志大才疏、从无实战经验的“太平将军”,他根本不是久经沙场、能征惯战的燕王朱棣的对手。刚一上阵,便一触即溃,几仗打下来,二十万大军就被打得丢盔卸甲落荒而逃,直如汤浇蚁穴,所剩无几,李景隆率残部逃回了南京。
建文帝派出的二十万大军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建文帝惊
得目瞪口呆、手脚冰凉,他终于明白,自己一直害怕发生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这个结局却无法改变!
此时,各地的驻军部队虽然接到了“勤王”诏令,但几乎所有的军政官员都认为,这场战争是皇室的内部之争,是皇家的家务事,旁人不容置喙。所以,大家都采取观望的态度。这样一来,燕王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打到了长江边。
南京紫禁城里,建文帝和文武百官终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安。日日廷议日日均无结果。最后,齐泰和黄子澄建议,与朱棣谈判,或言和,或划江而治。此刻的建文帝已是六神无主,他立即同意了这一建议。
建文帝将与朱棣谈判的任务交给了庆成郡主。郡主是朱元璋的侄女,朱允炆的长辈,也是燕王朱棣的堂姐。作为居中调停的中间人,她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人选。
在长江边的军营的帅帐里,朱棣接见了庆成郡主。
当庆成郡主转达了建文帝的意思后,朱棣用平静的语气道:“孤此次起兵,只为父皇报仇(不知仇从何来)而已,诛灭奸臣后,孤可仿效当年的周公辅政,其愿足矣,希望皇上答应孤的要求。”然后意味深长地看了堂姐一眼,又接着道:“如果不答应孤的要求,那么城破之日,必定玉石俱焚!还望诸位兄弟姐妹即刻搬家,去父皇的陵寝暂时居住,孤怕到时候惊吓了各位!”
庆成郡主难以置信地、惊讶地看着自己的这位弟弟。原来自己刚才所说的全都是废话!这位弟弟不但一意孤行,竟然还敢当面威胁自己!她终于明白了,在朱棣的眼中,根本就没有兄弟姐妹骨肉亲情,在他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是支持他的,就是反对他的。
庆成郡主只得悻悻地走出帅帐,没作片刻停留便渡江而去。
谈判破裂,建文帝终于意识到,自己所有的幻想都已经破灭了。
他凄惶地环视着皇宫中的一切,那些大臣、宦官和宫女们依然对他低眉垂手毕恭毕敬。但他心里明白,不久的将来,这里换了新主人,他们依然会如此谦卑、顺从和恭敬。因为他们的身份不会因换了新主人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建文帝终于痛苦地发现,号称富有四海主宰天下的自己其实不过是一个孤独而无助的人,他的一生并不是用来享受富贵和尊荣的,而是用来忍受痛苦和折磨的。从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痛苦就已经开始了。他要防范大臣、防范藩王、防范宦官,防范身边所有的人。他和他的皇位是一个公开的目标,是众矢之的,他要随时应付外来的和内在的各种压力与打击。他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自己的权力,一旦权力的宝座被人夺走,也就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因为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法则,更是封建制度的必然法则。
建文帝知道,从朱棣起兵“靖难”的那一刻起,上天便已经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一个是朱棣,另一个就是自己。造反的朱棣固然没有回头路,其实他也没有。因为自古以来权力斗争都只能有一个获胜者,非此即彼。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那就只好听天由命!
朱棣手握重兵且胜券在握,他胸有成竹底气十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建文帝的求和。
燕王的“靖难”大军在经过短暂的休整后,渡过了长江,兵锋直指帝都南京。
燕王朱棣发动了最后的进攻。南京城外,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城头上,血肉横飞、箭矢如雨;城墙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躲在紫禁城里的建文帝知道,破城只是早晚的事,而结局已无法改变。但作为帝王,他还想保留最后一点尊严和骨气,因此他拒绝了齐泰和黄子澄逃往南方的建议,听从了方孝孺坚守城池的建议。
喊杀声越来越近,刀剑碰击的“叮当”声已隐约可闻。建文帝心惊胆战地问方孝孺道:“爱、爱卿,如果城池失守,朕该当如何?”
方孝孺道:“江山乃陛下之江山,若守不住城池,陛下当为江山社稷而慷慨赴死,此乃理所当然之事!”
“啊?这、这……”建文帝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其实他知道方孝孺说的是实话,但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实话一旦说出来,就未免显得太残酷了!
建文帝嗒然若丧地呆坐在龙椅上,对这一天的到来他并非毫无预料,但当它终于来临的时候,还是显得那么残酷那么难以接受!皇帝做不成,连老百姓也做不成了!走上这条不归路,真的是不能回头啊!
此时,建文帝身边的文武大臣们已作鸟兽散,全都不见了踪影。那些平日高唱“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满口伦理道德的书呆子们,此刻为了自保也放弃了“忠君之道”,而在这最后的关键时刻,连齐泰和黄子澄也不见了踪影!
此时,建文帝终于彻底懂得了什么叫做“众叛亲离”!什么叫做“树倒猢狲散”!他愤怒地对着空旷的大殿嘶喊道:“是你们这些人给朕出的主意,事到临头却抛下朕各自逃命!”然而此时,他的怒吼再也不会得到群臣的响应了,回应他的只有那深邃如古井的大殿的空洞回声!
此时,他的斥责、他的愤怒、他的吼叫,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