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诈尸之谜
作者: 男人是山更新时间:2017-03-20 07:20:12章节字数:2837

“唉,那人长得……就像电视剧里的阎王爷一个样。不过,说起话来,倒是慢条斯理,不那么吓唬人。”


“阎王跟你说什么了?”我也禁不住问了一句。


“呵呵,差人一带我进门,那阎王就一个劲儿地摇头说:‘错了错了,带错人了!’差人打开薄子说,‘卧地沟人,87岁老太,没有错呀!’阎王爷走下来,指着差人手里的薄子纠正说,‘是卧地沟人不假。可是,我要你们带的人是男的。他姓芏!”


“姓芏?!”听到这个芏字,我和红英顿时吓得打了个冷战,然后又迅速相互递了个眼色。


这一个“芏”字,立刻让我们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市房产开发办芏子仕。


此人在庇护下,独揽全市房屋开发审批大权,位极权重。再加上妻子、儿子亲自搞房地产开发,家里票子捞得够花上几辈子了。


此人是个鬼精灵,不仅捞钱有道,也极会钻营。


不过,此人臭一臭也就罢了,怎么弄得让阎王老子也惦记上了呢?幸亏林大爷和周横不熟悉他。如果这事儿嚷开了去,可就炸出新闻来了。


莫不是他还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竟导致自己面临天妄之灾?


人的定数,真是说不清楚啊!


“周大娘,你既然去了阎王殿,怎么又被放了回来?阎王给你说什么了?”红英觉得这场谈话该结束了,马上张罗收场了。


“唉唉!阎王说,‘既然带错了,就应该放回去。这老周太太啊,年轻时救过两条人命,命里有福,还没来得及享受。快快回去,享几年清福吧!”


“奶奶,阎王这么说,你没有谢谢人家?”周萍提醒老人家。


“哎呀,谢什么呀?”老人家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我对阎王说,‘别让我回去,人间的罪我遭够了。你就留下我,让我快点儿死了算了。省得累赘孩子们。’”


“那……他怎么说的?”


“可是,人家不听我的话,他说:‘人的阳寿和福分,都是命中注定的。谁也贪不了谁的。’我问他说:‘我在卧地沟住了一辈子小破房,挨冻受累,我的福分在哪里呀?’他说:‘今年春天,等到艳阳高照时,卧地沟的贵人就临门了。你回了家,就等着住高楼,过好日子吧!’这不,我就回来了。”


“唉唉,老周嫂,是不是看你穷得可怜,人家不收你呀?”林大爷开了个玩笑。


“才不是呢。”老太太立刻反驳他,“俗话说,‘阎王不嫌鬼瘦’。也许,我的好日子真的没来到呢!”


谈话结束了。人们站起来,纷纷告别。我整理了一下记录,忽然觉得就这么走出去不大礼貌。


按照北辽的习惯,机关人员到了穷人家总得表示点儿心意。


何况老太太遭了这场变故。于是,我的手往衣袋里掏了掏,还好,掏了半天,总算触到了两张硬硬的票子。


掏出200元钱,周横执意不收。好说歹说,红英又从中撺掇,才勉强答应收下。


“老拐!”林大爷朝门外喊了一声,一个瘸腿人答应着,一拐一拐走进了屋子。


“记下,这是李记者的200元。”林大爷告诉他。


原来,老拐是这场丧事的主办人,他听了林大爷的话,马上从怀里掏出一个帐本似的礼单,记了下来。


原来,老太太一过世,欠人情的邻居、乡亲就送钱来了。老拐担任记帐。记帐,为的是以后还礼方便。


我悄悄瞅了一眼帐本,多是50元的数字,最高金额是100元,是红英送的。我这200元,算是大礼了。


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那几个艺术家说死也不敢来。看来,他们的“讲究”是在这礼上呀!


送完了礼金,本以为可以轻松走人了。哪知道这卧地沟有个讲究:凡是婚丧嫁娶的事情,只要客人送了礼金,主人必须得安排吃饭才行。否则,就让人家笑话不懂礼数。


再加上红英一个劲儿地帮腔,说我这记者来一次卧地沟不容易,要我好好了解一下这儿的困难,将来有机会好建言:早点儿改造棚户区,改善这儿的居住条件。


她还要主动提出,要亲自陪我考察棚户区情况,我谢绝了。一个人微言轻的记者,既拉不来项目,又借不来贷款,有什么资格在这儿“装大”?


北辽这个地方,别看同是记者,因为位置不同,职务含金量就大不相同。小小的文艺部记者,别说不敢同电视台、电台、官方网站这些主流媒体的记者同日而语。


就连报社内部政教部、经济部这样的部门也强我们百倍。经济部一个记者,一年可以为报社拉来几百万的广告费用。


而我们这个文艺部,一年社里总拨款不足十万,除去人吃马喂,连买资料室书都要去借钱。平时吃饭请客,都是自己掏腰包,别人当记者是吃公家的。


我这副主任是公家吃我的。就这种赔本的官,报社新上任的那个小王八犊子一年还要敲打你几次,什么“政绩不突出”啦;“版面没有特色”呀;“缺乏开拓精神”云云。


嘿!我这种溜边儿的小角色,遇事都要躲三分。对棚户区改造这种大事,哪儿能插上嘴?


但是,这话只可以憋在心里,讲出来就犯毛病。对于一个社区干部的话,你听着就是了。


在她的眼里,市报社的记者都算是能够接触上层的无冕之王,说出话来应该有份量。于是,我嗯嗯啊啊的答应着。


不过,我倒是仔细地考察了一下周萍家。她家的房子不足9平方米,老少三辈挤在一齐,周萍的小屋子实际上是个小仓库。


姑娘长大了,不便同爸爸住一起。只好搬出来在这儿凑和。奇怪的是,她奶奶放灵床的那个小棚厦子里,墙壁四面透风,只塞了几把稻草挡风。


天气已经是初春,棚厦里冷得要命,四壁墙上冻得都是冰渣子。我摸了摸放在窗台的一颗白菜,冻得硬梆梆的,像块石头。


我问红英:晚上,这里面的温度如何?“也就是零下20度吧!”她说。我怀疑她夸大。她说,差不多。


因为她昨晚误将一颗白菜放进了冰箱,结果,零下20度的低温把那颗白菜冻成了一块冰砣。听了她的话,我心里不由地激凌地打了个冷战。


原来,我以为周老太太不过是一次“假死”;或者就是一次病重后的严重休克,所谓炸尸,不过在某种刺激下又恢复了知觉。


现在,一看小屋里这么低的温度,我一下子推翻了自己原来的设想。在这儿的灵床上躺上一夜。别说是垂危的古稀老人,就是活蹦乱跳的健康人,也得被冻僵了。


然而,老太太经过一夜冰冻,竟安然无恙,死而复生。这其中的事儿,着实令人不解了。


出了周家门,一大片鳞次栉枇的小棚户房出现在我的眼前,此时,天上一团团乌云笼罩了淡淡的阳光。雾檬檬的街路变得像暗房里一张诡秘的底片。


面对这幅惨淡的图画,我不由地一阵阵发问:卧地沟啊卧地沟,你这个昔日辉煌无比、今天却穷困潦倒的地方,究竟蕴藏了一种何样的神机和玄谜呢?


你的山后,是举世闻名的北辽煤矿,至今,那座被称为亚洲第一高的竖井铁架还高高地耸立在那儿,述说着早已逝去的辉煌。


北辽这个城市,就是因你而曾被誉为煤都啊。过去,那些走在大街上昂首阔步的矿工,曾让人何等尊重、何等羡慕!


高薪收入曾经让他们富得流油。市中心那些个机关、医院、学校,中小企业,哪个单位不曾留下过你们派出的“工宣队”的影子。


可是,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你怎么了?街路简陋,房屋破损,数万名下岗矿工,每月靠着不足百元的救助,在社会的底层顽强地挣扎,痛苦地煎熬着度日如年的艰苦岁月。


如果说,靠着自己的双手,勉强填饱肚子还说得过去。可是,这大片大片的破房子,如何能变成崭新的楼房呢?


“棚户区改造”,这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也只在市区地段还可以进行,像卧地沟这种集中连片的贫民窟,全市几百万平方,要改造得需要50亿!


而北辽每年才收入10亿,巨大的资金缺口,让“棚改”成了历届的一个美好憧憬,一句痴人说梦般的呓语。

第一卷 正文
- 收起
为该书点评
系统已有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更多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