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迁都重庆 第2节
作者: 巴山居士更新时间:2020-03-03 06:13:33章节字数:1370

2


1937年10月29日,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上已处于不利形势。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演;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至重庆办公;31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宣言,并电告前线将士。同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乘海军军舰溯江西上,在南京的党政机关亦陆续出发。


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办公宣言称:


“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大公报》为此发表社评,谓:“此次抗战,本来要长期,国府在任何地点发号施令,都是一样贯彻于全国。重庆是庆祝复兴,我们谨祝此宣言为中华复兴之开篇。”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举国震惊。1938年元月十一日,国民政府机关均由南京迁至重庆,军事及外交部门则驻武汉办公。


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重庆即成为抗战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教育的中心。至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的全国中心地位持续八年之久。


重庆,一座历史悠久、地产丰富、人文独特的城市。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为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界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据最新可查统计数据称,辖区东西长470,南北宽450km,幅员面积82402.95平方千米,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


重庆有“山城”之美誉。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其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北部靠大巴山和东南部连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重庆不仅山多,而且河流也多。流经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阿蓬江、渠河、酉水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该峡位于湖北省境内),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于渝中区汇入长江,乌江于涪陵区汇入长江。


重庆有“雾都”之别称。重庆雾多,尤3—5月,8—10月为多,是由于重庆地理环境和产业构造而形成的。其一,重庆河谷地形很多,湿度大,水气不容易散开。其二,重庆以前工业和生活用煤多,空气中悬浮小颗粒多。据此前统计,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不过,最近十余年,重庆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退二进三”策略得以很好实施,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故“雾都”之名减弱。


重庆城的面积原本不大。抗战爆发时,市区仅限于朝天门至两路口之间。国民政府及所属各机关迁至重庆后,整修马路,开辟市区,拓建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三路、中三四路至曾家岩、牛角沱。市区也因之扩展至上清寺,郊区扩展至磁器口、歌乐山一带。


1939年5月3日和4日,日寇两次对重庆城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即“五三”、“五四”大轰炸),共造成无辜平民3991人被炸死、2323名被炸伤,共炸毁房屋4871间。为躲避日机空袭,国民政府机关及市区人口疏散至歌乐山、青木关至北碚之间,遂定此区域为“迁建区”(主要在四川巴县范围,也包括璧山的一部分)。

由于作者长期超负荷创作,身体出现小痒,现正在医院积极治疗中。故,更新速度可能慢一点。敬请广大读者谅解!
第一卷 正文
- 收起
为该书点评
系统已有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更多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