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
作者: 萧艾更新时间:2016-12-21 08:38:07章节字数:3146

第十七章


腊月23日,父亲就开始打扬尘,为过年做准备。我像个孩子一样盼望着年的到来。


临近过年,乡上的逢场天,村民们一背篓一背篓的往家里背年货。瓜子,糖,海带,粉条,各样吃的


,还有香蜡纸炮,应有尽有。


母亲也是这样。我帮她往家里背。


终于到了年三十,母亲一大早起来,在厨房里忙碌,父亲则在里面用小斧子砍猪脚。


我也早早的起来,感受年的味道,怕因为睡懒觉,错过了过年的日子的美好。


临近中午,小妹回来了,侄儿回来了。小妹留在了家里,没有嫁出去,因此,故居就是她的家,虽然


她在乡场上有房子。一家人热热闹闹。


中午,一家人吃团圆饭,父母,小妹娘儿俩,我和女儿。


照例是海带炖猪脚,蒸的酒米,虽不丰盛,一家人吃的有滋有味,谁都不愿意错过。


在我们那里,一般中午吃团圆饭。吃过饭,母亲开始扫地,屋里屋外,旮旮角角,扫得干干净净。屋


子变得亮堂堂的。


半下午,母亲会催父亲出发,去邻村的祖坟祭祀。


父亲出发了,提上提兜,里面装了酒,米饭,肉,香蜡纸炮。因为路远,我们没有去。


父亲回来,去爷爷的坟上祭祀,我会叫上女儿同去,侄儿也同去。


来到爷爷的坟前,在坟前的石快上压上金标纸,点燃腊,用腊火点燃香,给我三根,女儿三根,侄儿


三根,父亲三根,三根为一柱,对着坟拜三下,嘴里说,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大家都好。再插在地上。


然后父亲放炮。烧纸钱,在火里倒上酒,撒上饭粒。父亲会说,今年钱多,快拿去使。


之后去婆婆的坟前。婆婆的坟就在故居后面。


回来,天快黑了。把柴火升的旺旺的,烤火。吃过晚饭,母亲会让屋里所有的灯亮着,一个通宵。


父亲在堂屋里的神龛上点上大腊,插上香,然后猪牛圈里里插香。


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


午夜12点,会出去点燃鞭炮,噼噼啪啪,村里也鞭炮声四起,使年的味道更浓厚。


初一早上,孩子们起来,穿上新衣,我们给他们发新年钱,一人200。早饭吃汤圆,母亲说,吃了汤圆


,这一年一滚就过了。过了初一,亲戚朋友互相走动,打牌,烤火,聊天,热热闹闹。


照故乡的规矩,年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才算完。


小时侯,父亲在我眼里很高大。那时,因为自己是孩子,大人的世界总是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父亲是那么高大有力,保护着我,使我免受伤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发现父亲的矮小和普通,也许是因为我的个子长高了,知识增多了,眼界宽了,地位变了。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父亲亲自送我,我们拿上录取通知书,父亲用一个夹背,背上我的被盖和生活用品,走路到公社,赶公共汽车到小溪坝[我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再赶火车去绵阳。我想,这也是父亲第一次出远门。我们去到学校,父亲安排好我,才离开。


上学期间,父亲来看过我,他远天远地来到学校,给我送钱,送衣物,我还记得,他那时穿着一件银灰色涤纶的中山装。我却对他失去了童年的亲热。父亲走时,我竟没有去送他。


1984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江油县武都中学教书。有一次,父亲和母亲到我的单位来看我。我上午去中坝的汽车站接他们。来到汽车站,我看到他们,却没有招呼他们。到了中学我的寝室,母亲发现了我的冷淡,她哭了,一边给我扫地一边哭。他们怀疑我不认他们了。


然而,父亲并没有责怪我,父亲的爱是宽厚的,象大地和海洋。父亲把他的爱埋在心底,回到了他的山村。


1996年,我头脑发热,去成都做书生意,结果蚀本而归,父亲为了替我还帐,连耕牛都卖了。父亲怕我的工作丢了,来到小溪坝,和我一起去找领导。在这之前,他们已去过领导那里了。于是,我的工作保住了。


我想起有一回,那是在我二廊庙念高中的时候,父亲走了30多里山路,给我送米和菜。把东西交给我,已是黄昏,天色阴暗,下起了雨。我站在宿舍的墙边,目送他远去,他的背影消失在雨中,想到他还要赶30里山路,我幼小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后来,我写了一篇散文诗《背影》,发表在《黄河诗报》上,每当我给学生讲朱自清的《背影》,就会想起我心中父亲的背影。


而今,我已人到中年,有了自己的儿女,我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真是养儿方知父母恩啊。我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在那困难的年代,作为农民的父亲,把我们三个孩子养育成人,还培养了一个大专生,多不容易啊。父亲一生没有大的挫折,这是因为他有一种我所不懂的智慧,那就是乐天安命,自知自足。父亲还有许多的农业知识,这也是我这个自以为有学问的人不懂的。


重读父亲,他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


第十八章


他不久就会醒来,来到白天。他是我的父亲,是个男人,是个老男人。他会去世。我不能设想他去世的情景。山村没有他了。几个孩子没有他了。


他一生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他没有欺世盗名,没有杀人越货,规规矩矩。


他为人忠厚老实,没有多余的话。他爱劳动。他说,不干活,他浑身不舒服。


一次,他谈起小时候,一次过桥,铁索桥,下面,是湍急的河水,他十分害怕。他想喝凉水,一杯两分钱,颜色鲜艳,可是,他没有钱。母亲说,不不知道说啊,就对你的父亲说,我想喝。


父亲沉默。他不敢说。


父亲有时候会谈起小时候的情景,过去的情景。


大多数,他沉默。


2014年,我给父亲一个智能手机机。他后来学会使用,这对一个70岁的老农民,已经很不容易。


2015年,我给他买回一台液晶电视,想在他有生之年,多孝敬。


他爱看戏曲。


母亲爱看电视剧。我这个年龄的人,不爱看戏曲。我估计,戏曲有一天会消失,因为没有观众。


他还在睡。2015年的一天,对于他,是普通的一天。


他说,富人过一天,我们也要过一天。他为人乐观。


他一生,不读书,没有多少文化,他的智慧,是天生的。他的儿子,是山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


他的儿子上高中时,有人劝他:别让你的儿子上了,没有用。


他说,我就是讨口也要让他读书。他读书不多,却知道读书的重要。


他还活着,在山村。他中等个子,长条脸,眼睛小。他穿着普通,一副典型的农民装扮。


他的手指骨节粗大,显然,是劳动惯了,那绝对是劳动人民的手,不是资产阶级少爷小姐的手,也不是艺术家的手。


他一生在田间劳作,是八亿分之一。他们是地上的草。不过,在那个年代,虽然很多人看不起农民,但是有一句话:工人工人,供一个人,农民农民,农一家人。


也就是说,农民可以养活一家人。


回复 删除 2015-04-03 18:51萧艾的梅园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泥背朝天。他终生与土地作伴。


他赶上了好时候,那就是包产到户,从此,农民再也不缺吃的,温饱得以解决。


2008年后,国家补助,父亲还建起二层小楼,父亲养活了一家人,盖起了楼房,那就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功。


他一生不好高骛远,知足常乐,具有普通中国人的优点——勤劳,朴实,心地善良。


包产到户后,父亲说,钱一下子就存住了。过去,有一年过年,父亲上街,在馆子里买了一盅剔骨肉,用以过年,那时,光景多么惨淡。


我小时,吃的是迷糊,只吃了一岁的奶。


在文革里,有些农民饿了,田里的麦子还是青的,就收割,炒了吃。


我的家日子还可以,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在家,父亲在外面给人划篾,父亲说,他把自己的嘴扔出去了。


我印象很深的有两件事——一是父亲送我上大学,去我的大学看我,另一件事是,母亲在我上大学时哭了。


还有一件事,在堂屋,快过年了,父亲和母亲商议,给孩子们做过年的衣裳,那样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温暖美丽。


父亲老了,到了我的爷爷的年龄,而我已经到了父亲当年在我的记忆里的年龄。


父亲成了爷爷,我成了父亲。


父亲说,爷爷临死时很忧愁,爷爷死在他的怀里。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用重话说过我,一次,黄昏我收晒席的时候,把玉米洒落一地,我很恐惧,但是父亲并没有发脾气,而是和我一起默默的把玉米捡起来。


父亲没有正面教育我,而是把我送去读书,我是我家乡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


父亲对我唯一的教育是"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是他唯一对于我的教育。父亲是懂得身教甚于言教的人。


自己就是榜样,就是最好的教材。

第一卷 正文
- 收起
为该书点评
系统已有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更多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