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者: 舟帆更新时间:2020-01-08 16:00:36章节字数:1502

在重庆,人们的生活是悠闲的,是舒适的,是让人乐而忘返的。我一来到这座城市,就有些不想走了。


所谓“少不入巴蜀,老不忆江南”,在古代的话,的确如此,交通不便的时代如果来到九龙坡,此间之快乐,此间的闲适,容易令人忘却了世间的烦忧,沉醉其中。


这是华夏民族的一个“舒适区”。


要达成这种闲适的生活民风,有几个条件不可或缺。一部分是自古以来的传承,民风本来如此。正如以前说的一个笑话——即便是长江愤怒,怒涛席卷,那水已经淹上了膝盖,重庆人民也只有一件要紧事——打火锅,更有甚者,在夏日炎炎,水汽氤氲之际,还会主动寻找到长江,在长江之中进行这种占据他们生命三分之一时间的乐事。


重庆人民得以继承如此乐观忘忧的心态与性情,在千年之中不断传承、发酵、翻滚,才能把川渝巴地酝酿成了一片自娱自乐的沃土。


当然,要把重庆培养成一片乐土,光是靠重庆人们的传承是不够的,甚至这种乐观闲适都不足以把九龙坡培养成一片乐土。精神的内核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也必须要有外在条件的辅助,精神的内核才有了寄托的载体,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在防空洞之中的博物馆,就呈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外在条件的成长。


积极向上的外在条件的成长是多方面的。抗战文物、兵器发展、票证生活、中医药文化、囍文化、民间祈福文化等元素全方位见证这一种神奇的改变。


从这些博物馆之中可以想见,百年以前,重庆人们在抗日战争之中挣扎,虽然川渝身处福地,也免不得因为某一些原因成为了战争之中的漩涡中心。重庆人所经历的战争体验一点都不比沿海地区的人少。实际上,这种痛苦的挣扎是遍布中国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只不过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某些地区的人挣扎得更复杂一些,千疮百孔的中国各有各的痛。但人有旦夕祸福,有祸必有福。重庆自有奋发向上的人。重庆先辈们在抗日战争时栽下了树,让后辈们在改革开放之后乘到了凉。重庆人民从抗日战争之中挣脱而出,重庆和广大的中国人民共同投入新中国的怀抱,与新中国一起共同成长,经过开国之初的休整,又经历改革开放的发展,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再加上自古以来传承的重庆乐观精神才又一次把重庆蕴养成全国之中人人羡慕的乐土。


我见过许多地方,也能保留下一些名胜古迹,但大多数都是将古迹残骸一样保留供人凭吊。而当我走入走马古镇的时候却诧异了,很少见到一个城市,能够将一个古老的存在,活生生地保留了下来,融入到现代生活当中,却依旧保留了古镇原有的风貌。这里的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不仅仅是遗产,而且还是生活在这里的现代人的生产 资源。人们在这里喝着新茶,听着旧古,老的艺术形式传承有序,而新的游人带着好奇而来,又带着安宁的心境踏上回家的归途。重庆的精神状态,在九龙坡这里以静态的形式却得到了动态的传播。


而到了今时今日,九龙坡似乎又成了现代巴人展现新时代精神面貌的引擎之地。我在这里不仅看到了千百年前留下的古刹,也看到了青年志愿者们仍在运作的爱心基地,更看到了包括重庆网络作家协会在内的、观念引领中国的文化新创点。在采风途中遇到的好几个接待者,本身并不是重庆“本土人”,而是被这座城市的经济、人文、生活所吸引,从而入巴的“新巴人”。他们学会了重庆话,迷恋上了红汤锅,并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一起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座新的物质高楼与精神大厦。


如今的九龙坡,保留了先人留下来的舒适传统,却再没有所谓的“少不入巴蜀”的慵懒感觉了,这里成了吸引半个中国人才的洼地。“舒适”不再是不奋斗的借口,而成了青年们进入九龙坡的理由,也成了青年们再一次奋斗的精神起点。


在百年前奋飞不辍的先辈们,也许也没有想到,今日之中国,今日之重庆,今日之九龙坡,短短几十年,此间就已经成为了他们心目那片怡然自乐的世内桃源、创业胜地。

第一卷 正文
- 收起
为该书点评
系统已有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更多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