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耳火锅博物馆半日行
作者: 深海的鱼更新时间:2019-12-23 15:02:30章节字数:1877

作为一个重庆人,一个爱吃火锅的重庆人,得知在重庆九龙坡还有一座火锅博物馆,我第一反应是,去,马上去看一看,一刻都不要拖。


其实在三年前,我就创作过一部关于火锅的电视连续剧《火锅传奇》。对于火锅,我也算半个内行,更是老饕,哪怕旅居北京六年多,一个礼拜不吃火锅就会浑身难过,当然,比起重庆,北京的火锅多多少少都不那么正宗,只能聊胜于无。


九龙坡在我过去的记忆,是一个到处都布满烟囱的重工业旧城区,但当大巴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公路,道路两边都是优美婀娜的景致,这令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抵达火锅博物馆所在的白市驿金凤镇,刚一下车,就嗅到了空气中浓郁的火锅气味。这气味,对于同车而来嗜好清淡的外地文友来说,是洪水,是猛兽,一下车就连忙摇手,口中说不去了,不去了。而对于我这种离开家乡多年的重庆人来说,这却是家乡的气息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快自己的脚步。。


当我真正走进由三耳集团投资建立的三耳火锅博物馆后,我还是被坝子里露天摆放的五千多口酿造豆瓣酱的大缸给震撼住了。所有的大缸都用蓑衣斗笠帽盖着,内中装满了秘法制造的豆瓣酱,正以汲取天地精华的方式进行着质变——换句话说,这叫天然发酵。而豆瓣酱,正是制造火锅底料最重要的一门原材料。


我过去也做过一些采访,知道如今市面上的豆瓣酱,大多采用现代工艺技术,发酵期最少能缩短至15天,才能满足社会市场所需。而三耳火锅博物馆却因袭传统技艺,不加任何防腐剂,在露天环境中经历夏天120天或冬天180天的自然发酵,制出最香浓的豆瓣酱。可惜这5000多缸日晒夜露而来的正宗豆瓣酱,博物馆概不外卖,全都只用于他们自己所有的三耳火锅馆配置制古方火锅底料。甚憾,甚憾。


三耳博物馆的主体建筑,被设计成了巨大的火锅形状。馆主聂赣如已经75高龄,但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中气十足。聂老带领我们一层一层参观他所珍爱的博物馆,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各种各样的火锅器皿,最早有制作于西周的青铜锅,最远有制作于德国的旋转锅,最新有电脑控制的电火锅。奴隶主单独享用的青铜方鼎火锅、宋代瓜瓣兽耳铸铜火锅、明代四寿字铸铁火锅、民国八角型白铜火锅,甚至还有西藏墨脱石火锅、佛家素食用的香炉火锅、景泰蓝火锅……总而言之一句话,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见不到的。


每每见到一件珍藏的物件,聂老就会拉开话匣子,如数家珍的介绍藏品来历,遇到自己捡到大漏的宝贝,脸上就会洋溢出幸福的微笑,甚至还有点小小的狡猾。他的镇馆之宝,乾隆皇帝用过的火锅,聂老只花180块钱就买到手,不能不佩服他的眼光够毒辣。


从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只有真正爱火锅的人,才会搜集那么多关于火锅的宝贝。事实上,聂老就是在三十多年前,从国企里走出来,最早在巷子里开了一家只有三张桌子的火锅馆,一步一步做到现在的规模。而他当时开店所用的简陋桌子,在博物馆里也拥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虽然跟其他比较特别或者名贵的火锅来说,显得有点不起眼,但这对聂老来说,一定拥有更多的纪念意义吧。


看了那么多关于火锅的藏品,聂老略带狡黠的说,到该吃火锅的时候了。参观了五层博物馆的我们,早已饥肠辘辘。其间聂老也一直做着铺垫,说参观得越久,就会越饿,吃火锅的时候当然就会更香。这简单的逻辑勾起了我们强烈的食欲,但当我们来到三耳博物馆的火锅宴所在处时,还是瞪大了眼睛,露出不敢置信的眼神。


巨大的凉亭之下,是一个喷水池,火锅桌沿着喷水池边缘而建,足足有66个座位之多,每个座位前都有一个专属自己的小锅,可红汤,可清汤,可鸳鸯。菜品摆放在内置于火锅桌中的传送带中,如同车头带领的70节车厢,缓缓盘旋。食客坐在桌边,想吃什么菜,不用伸长筷子,只有稍微等一下,就能等到菜品来到自己身前。聂老为了让食客吃到心仪的火锅,可谓用足办法,这火锅也谋杀了大家的手机内存,所有人都不停拍着照片视频,上传微博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也能看到如此惊世骇俗的超级大火锅。


当然,超级大火锅只是形式而已,对于食客来说更重要的就是味道。每口小锅中都是三耳人自己炒制的底料,服务员也在一旁介绍着各种菜品的食用方法,“毛肚七上八下,鸭肠五进六出”。不过,这些介绍他们外地朋友听听就是,我这等老重庆人,自然是夹起筷子就开吃。


豆腐皮包包白豆芽宽粉,金针菇方竹笋藕片土豆,豌豆尖海白菜魔芋木耳,老肉片黄辣丁鸭肠毛肚,火腿肠午餐肉鸭掌黄喉,耗儿鱼武昌鱼鳝鱼泥鳅,嫩牛肉耙牛肉肥肠脑花,脆皮肠老腊肉带鱼腰片,牛蹄筋鹌鹑蛋鹅肠血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四条腿的除了板凳,两条腿的除了人,什么都能放进火锅里煮。


大概也正是有了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才铸就了重庆火锅的声名远扬吧。

第一卷 正文
- 收起
为该书点评
系统已有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更多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