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九龙行
作者: 平凡的伟大更新时间:2019-12-23 15:00:36章节字数:1792

虽然我是重庆本地人,但作为一个自带“宅”属性的作者,家乡的山山水水我并非都已踏遍。这次借着远道而来的全国各地作家朋友同行的机会,更能深入了解重庆的风土文化,不亦快哉。


我与九龙坡区的缘分可谓长久,之前上过班的几家公司都在九龙坡,现在的重庆网络作协,也坐落在九龙坡区。说九龙坡是我的第二个家也并不过分。


重庆城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九龙坡的地名来历也非常有意思。据《巴县志》记载:境内王坪山岩上“镌有九龙滩古迹五个大字,滩在江心,有九石翘首若龙”,因名九龙滩。后设店铺,称九龙铺。又因地处长江北岸,呈斜坡地形,遂演化今名。围绕九龙,相应诞生了不少美好的民间传说。


平时我在九龙坡区工作时,看到的是它现代都市化的一面。今天从传统文化方面去探访,它会展现怎么样的一面呢?我很期待。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黄桷坪艺术园区,因为四川美术学院座落在此地,道路两旁的房屋都披上了一层五彩斑斓的外衣。一幢幢居民楼房的外墙,便是一整幅艺术的画面,在这巨形的画像上面,却嵌着一扇扇窗户,一座座阳台。西南的冬季,树叶尚未枯黄,楼房掩映在绿色树荫下,这真是生活在画卷当中了。


在川美老校区内的坦克库艺术中心,艺术的气息随处可见。这是一个由废弃军事仓库改建而成的艺术工作室群,工作室的门都很有特色。斑驳的铁门上,立着一个威武的京剧脸谱在把门。地上的窨井盖,涂抹着俏皮的卡通人物,让人舍不得落脚,而是轻手轻脚地绕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壮观的布达拉宫漆画,铺满了整个工作室的地面。我们也看到了完成了军事使命的坦克,覆盖在表面的铁锈都是历史的荣光,不禁伫足与之合影。


我以为,艺术的情感是相通的。若能在此地生活,想必写作灵感也会增加不少吧。


华岩寺在重庆颇负盛名。传说建于唐宋时期,因寺南侧有一华岩洞而得名,民间传说古洞中石髓下滴成水花,故称华岩,《巴县志》记载“华岩寺宗支流衍天下”。被誉为“巴山灵境”、“川东第一名刹”。寺庙庞大,气势恢弘。华岩的素宴也颇为出名,可惜我们行程满满,未来得及一尝。但寺内的山水胜景,清幽空气,已是令人心旷神怡。


位于白市驿的走马古镇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作为国务院命名的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与我之前印象中的古镇都大大的不同,这里真正地保留了古镇的原貌。因其北属巴县、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据说古镇地势形如一匹奔跑的骏马,故又称为“走马岗”。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我们漫步走过成渝古道,惊奇地发现,两侧青石墙上嵌着一个个磨盘,好似一个个大大的眼睛,甚是奇特。墙中还挖出一方小小的神龛,供奉着石头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生趣盎然。想着我们曾经与千年以前的古人踏过同一条青石板路,不禁恍惚有时光倒流之感。


不曾想走马古镇小小方寸之地,却令人惊奇地发掘了13000则民间故事,“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也是“中国曲艺之乡”。我们走得累了,便在茶馆歇下脚来,喝着盖碗茶,津津有味地听着一个又一个的以重庆方言讲述的走马当地故事。


这年年复年年,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是我们重庆文学的宝贵财富啊。走马古镇对于我们研究古代邮政史、民俗学等等,也有较高的价值。据悉,我们重庆网络作协的韩路荣秘书长已经对此古镇的部分传说故事整理写作成书,不日即将出版。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我们作家不可推脱的使命吧。


九龙坡给我们展示的,还远远不止如此。


重庆作为火锅诞生地,这里也有了第一座三耳火锅博物馆,收藏了西周至民国时期中外火锅器具器皿1000余件,获评亚洲十大民营博物馆。我们见识了一大片露天戴着草帽的瓦缸豆瓣酱,犹如整齐的军队排列,实在是蔚为壮观。整座博物馆的形状便是一个大大的火锅,里面的藏品从恐龙化石做的火锅、青铜火锅、银质火锅、景泰蓝火锅到法国、英国的火锅应有尽有,看了这个,不禁赞叹咱们重庆真不愧是火锅之乡。


参观完火锅博物馆,我们有幸在那口能容纳66人同时进餐的大锅面前,与外地来的朋友一同品尝重庆火锅的美味。


还有因时间关系未能目睹有“重庆小九寨”之称的九凤瑶池,看着朋友从第一线发回的青山绿水照片,只能眼馋……


此次走马观花九龙坡一行,我意识到我们重庆的风土文化简直是个深不可测的宝藏,还有很多很多的精彩,等待着我们这些讲故事的人去发掘,去传讲给更多的人们知道。

第一卷 正文
- 收起
为该书点评
系统已有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更多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