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佛问心华岩寺》
文/王强春
清凉的冬,火辣的城。从宽阔平整的成都回到山水纵横的重庆,心里有些激动,如同一叶小舟从平静的湖水驶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江大河。重庆跌宕起伏的地形地貌更适合充满激情创作网络文学的大神小神们,毕竟一个地域的地形地貌会影响当地人的性格、气质、生活习惯和人文环境,进而深刻地影响作者引人入胜的文风,有道正是:“文似看山不喜平”。
位于九龙区的川东第一名刹——华岩寺,其建筑完美融合了汉文化的山水理论和风水理论,与山的形态气脉完美结合,营造出一派庄严的佛境。华岩寺风景区殿宇庄严,草木葳蕤。大山、悬崖、殿宇、高塔、小湖,梵音萦绕,感化万物。在这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透着求真、求善、求美的气象。唯其真,能亘古流传直至永恒;唯其善,能包容万物而不惧伤害;唯其美,能让梦想展开天使的翅膀飞翔。
因为对文学的共同爱好,协会众文友聚到了一起;因为对潜心写作的向往,来到华岩寺,感受超然于俗世的宁静与淡泊。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在文字的自留地里辛勤地耕耘着,尽管前方似乎永远没有希冀之光出现,但我一直在寂寥无人的角落里乐此不疲。也许,我还需要更多的沉静与淡泊。
置身茫茫人海,好似沧海一粟,个体是多么的渺小。正因为个体的渺小,所以需要体型和法力都十分巨大的神来充当精神偶像。前来敬香的游客络绎不绝,整个寺庙都弥漫在虔诚的香火味之中。佛的本质是非功利的,而人的本质是利己的。本来清静无为,看空世界的佛,在万千苍生的眼里,都被视为心愿的寄托者,烦忧的释放者,乃至无所不能禳灾除魔的神圣。
是的,佛就是心灵的救治者,灵魂的洗礼者,希望的寄托者,真善美的布道者。在这里,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尔虞我诈,可以清清静静呆上几个时辰,放空自己的头脑,卸下心灵的包袱,参悟内心最真的梦想,描绘人生漫漫的旅程。有心就有世界,有心就有杂念。也正因为如此,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反观内心才能打开禁锢心灵的囚笼。
佛祛除妄念,佛有超常的定力,又有无数的化身,佛无处不在。如此说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有心即有佛,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在这里,参拜诸佛即是参悟内心的佛,让自己更看清自己一些,让自己更靠近自己心中的梦想,而不是随波逐流走入爱情或者事业的歧途。
为文亦如此,须循为文之道。怀一颗淡然的心,不贪、不嗔、不痴,写一些随感的文字,也许正是文人的雅趣。约三五好友,开怀畅谈;就粗茶淡饭,吃个清爽自在。任世界物质财富在纸面上堆积,任巨商大贾横行于网络空间,任环球时事风云变幻,一切都与我有关却又与我无关。在我看来,守住了内心,就守住了佛,守住了佛,也就守住了世界。
是的,佛就在那里,无论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永远都慈祥地注视着万千苍生。有人为财而来,有人为情而来,有人为愿而来——而我,为心而来。在金佛的莲花宝座下静静地行走,一任清风携手座前袅袅升起的香烟。不知它们会飘向何方,又会有什么际遇。也许,我们的相遇也是如此,经过多少年修行,才有今天的匆匆一聚,相聚即是相离,相离即是相聚。
参拜诸佛,心诚则灵。在庄严肃穆的殿宇里,挣脱尘世的俗气,许下自己最好的心愿,只想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写自己喜欢写的文字。什么功名利禄都可以抛诸脑后,如果得之于歧路,只会堵塞人的慧根,于我没有任何吸引力。梵音过处,有人忙不迭地辗转于各个佛像之前,焚香跪拜,难免过于功利,如果神是凡人也会烦腻这种执着的求神拜佛。
其实,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的魔,是潜伏在心里的妄念,所以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内心。内心清静,一切皆好。漫步在华岩寺的林间小道上,忘记了自己的一切烦恼,放下内心的一切执着,只感到轻松无为,心灵向大自然敞开。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抵制尘世的诱惑,如何虚心面对未来,这是一个容易回答却难以做到的问题。
华岩寺潜心佛学,冷眼看尘世,为芸芸众生提供了一方洗涤内心尘埃的清净场所。佛昭示众生摆脱俗务,省悟现时,祈福未来。佛不在别处,正在心里。佛无处不在,告诫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心灵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放弃执着,遵循内心的追求,书写真,书写善,书写美,这不正是佛倡导的关爱众生,珍惜前世修来的缘吗?
面对诸佛,超然自在;反观自己,发现心灵早已被俗世的尘埃蒙蔽,导致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一直磕磕碰碰,不尽如人意。世间最牢不可破的不是固若金汤的城池,不是可敌万人的武功,不是量子加密的密码,而是一颗冷静而坚定的心——心若脆弱,城池瞬间陷落,武功顷刻自废,密码形同虚设。一定要戒除浮躁,让心宁静下来——守住心,就守住了一切。
佛在心中,文由心生。南朝时期的刘勰随僧佑在定林寺整理佛经长达十余年之久,深受佛教影响的他一生就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在和心之所系,写出了不朽名著《文心雕龙》。在其《原道》一文中,他这样说:“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已是寒冬,华岩寺却让我心里暖暖的,在众神的垂注之下,我默默地行走,默默地思考,我找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也悟出了未来的写作之道。